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哲学家费尔巴哈说:“人是他自己食物的产物。”
要做教育者,首先要做读书人,始于读,发于思,成于行,成为孩子们为学、立身、处世的示范。
11月23日,岳阳市第十八中学语文学科工作室的老师们欢聚一堂,举行了以“师者微光,书香致远”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会。学校党总支书记陈岳平,校长谢试矛,副校长周毅,副书记邓娟,工会主席范克勤,教务处主任肖科娟,参加了本次活动。大家以书会友,在分享交流中碰撞思想,品读文字之美,分享读书之乐。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艾米莉狄金森
读书会伊始,姚文新老师邀请大家一起朗读了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并为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于阅读与教育的一些思考:世间第一等好事是读书;读书人拥有过去,现在,未来;一个读书人,只要捧起书,便可走出生活的束缚,进入一个无限宽广的世界;一个读书人,能敏锐地感受到生活的真善美,爱父母师长朋友,爱自然花草树木,爱学习工作生活,生活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成长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书;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优秀的教师,站在台上就是他所教的科目。哪怕他手里只有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依然可以引领学生去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装脏》
——林树京
学校工会主席范克勤老师为大家分享的书籍是青年作家林树京的小说《装脏》。这本书讲述了六个离乡背井闯入繁华都市的普通人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装脏》不仅是一部关于追梦与奋斗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自我成长与寻找真正自我的心灵之旅,告诉我们“苦难是一片荒芜的绝境,但能长出不甘的灵魂”,激励我们在现实的困境中,保持本性的善良,坚守内心的勇气。
《一路修行做女人》
——王君
刘婵慧老师分享的书籍是王君老师的《一路修行做女人》。王君老师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展示了女性如何在家庭、职业和个人成长生活中不断修行,提升自我。书中的观点,比如:大糊涂就是大智慧;不讲道理就是讲道理,对我们的人生很有启发性。
刘婵慧老师还为大家深情朗读了书中的一篇讲述保安故事的文章。保安师傅每天向出入校园的老师们敬礼问好,提醒老师们拿快递,对每一位老师周到细致,怀着大爱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师生服务。保安师傅的故事,启发我们去思考如何引领学生过一种幸福的人生。我们面对的学生,很多孩子将来都会从事普通的工作,我们要引领他们,将来无论处在什么位置,都能向上向善,真诚待人,用心做事。
《贝聿铭全集》
程宁静老师分享的书籍是《贝聿铭全集》。书中详细记录了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多个经典作品,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到苏州博物馆的新馆,每一个项目都凝聚了他的智慧和心血。贝聿铭强调建筑要与环境和谐共生,尊重历史和文化,情感与文化的传承。
程宁静老师结合这本书的阅读体会,从建筑学的角度,为大家解读了我们十八中校园的美,建议老师们引领学生关注校园的美,关注身边的美好,引领学生爱校园、爱生活。
《品味四讲》
——蒋勋
周丹老师为大家分享的书籍是蒋勋的《品味四讲》。蒋勋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阐述了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品味之道,于质朴之间重拾美的意义,不仅仅讲述物质层面的追求,更是在引导我们关注精神层面的富足。
周丹老师还结合书中的观点,为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于“忙”字的理解,心里忙,就会死亡。生活美学呼唤我们,放慢生活的脚步,美就在我们身边,在触手可及的生活中,为平凡的日子加一点温暖,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发现美,重拾美。教育是生命的流动,让我们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学生,引领学生。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余华
袁婧老师分享的书籍是余华的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这本书从日常生活出发,涉及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文化、情感等多个方面,记录了作者的所见所闻。书中不仅有对时代问题的深刻剖析,还有对日常生活细节的生动描绘。阅读这本书,让我们用更广阔的视角审视生活,在不平等与多样性中找寻共情与和谐,在差距中寻找连接与希望。
袁婧老师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在书籍中可以找到共鸣,在阅读中可以找到慰藉。不要让生活的假象迷蒙我们的双眼,不要让时代的喧嚣扰乱我们的心境,心怀热爱,勇敢地热烈地生活。
《一生自在》
——季羡林
鲍晓丽老师为大家分享的书籍是季羡林的《一生自在》。这本书收录散文52篇,讲述季老关于读书、为人、心境、眼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传递了大师一生自在通透的人生态度。季老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鲍晓丽老师坦言,读完这本书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思考什么是自在。“书中得自在”,“顺其自然”,“不完满才是人生”,“人生没有遗憾,才是一种遗憾”,这些真知灼见,启发我们在人生的路上顺应本心,不为外物所扰,保持一份自在与坚持。
《了凡四训》
——袁了凡
肖科娟老师为大家分享的书籍是《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留给子孙的家训,以毕生学识经历感悟为根据,强调立命、改过、积善、谦德的重要性,谆谆讲授“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理。行善事,得善果,以入世心劝人向善,谋求磊落的生活,是一部历久弥新的生活方式手册。
曾国藩读此书,感念书中“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之言,为自己改号“涤生”,并要求曾氏子侄都要读此书;日本阳明学家安冈正笃认为本书是“人生所能动的伟大学问”。肖科娟老师结合自己的生活,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学情,谈到了自己阅读此书最大的收获就是:遇到任何事,都能有“向内求”的理念,通过自己的修行,创建良好的生活,先见自我,才能见众生,见天地,让自己立于天地之间。
《被讨厌的勇气》
——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李灿老师分享的书籍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讲述一名深陷自卑、无能与不幸福的青年听到一名哲人主张“世界无比单纯,人人都能幸福”,便来挑战。两人展开了你来我往的思考和辩论。在一夜一夜过去后,青年开始思考:为什么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的问题;问题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于你是什么样子。
李灿老师介绍这本书的内容之后,向大家剖析了自己曾经的经历,坦言自己从这本书中收获了获得自由与幸福的方法,那就是:接受自己,接受过去,接纳别人,有被人讨厌的勇气,贡献自己的勇气。李灿老师用自己的读书经历,印证了好的书籍是思想的火种,点亮人生。
《活着》
——余华
周航老师分享的书籍是余华的《活着》。这部作品讲述了主人公福贵跌宕起伏的一生,从家道中落,亲人离世到社会变革,他几乎经历了人生中所有可能的痛苦。但是,福贵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
周航老师说:这本书为她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阅读的大门。她的思考和感悟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选择“做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幸福之路》
——罗素
张格老师分享的书籍是罗素的《幸福之路》。这是一本关于生活哲理、探索幸福之路的书,是思想混乱的日子里的必需品。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原因,详细论述了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各种心理因素,并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建议,来提升幸福感。比如:把自我放在社群里;对人与物表达更多的友爱;多培养自己的兴趣;保持平衡感。
书中有很多充满智慧及富有哲理的话,大家都觉得受益匪浅。比如:一定程度的忍受厌倦的能力,对幸福的生活至关重要;让一个孩子觉得自己很优秀,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人应该期望自己是完美的,也没有人应该为不完满过分困扰,没有人理应为了别人改变自己人生的主要方向。
此次读书会,又一次点燃了老师们的读书激情。活动最后,学校为工作室的老师们赠送了书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黑塞的《悉达多》,陈行甲的《在峡江的拐弯处》,汪曾祺的散文集《万物有趣》。大家约定共读好书,交流心得,期待下次读书会的分享。
朱永新老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台湾著名的学者薛仁明老师说:“所谓教育,只不过是那走在前头的人一派气定神闲,于是后头之人一个个也跟着神清气爽。”
教师对学生最好的爱,就是成为他们的榜样,永无止境地成长自己。让我们与学生一起,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阅读中成为更好的自己,以自身的书卷之气去熏陶、感染、引领学生,引领学生一生爱阅读,让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
“
”
扫码关注我们
编辑:易 可
图文:姚文新
一审:郭雨隆
二审:周 毅
三审:陈岳平